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:文段阅读
发布时间:2019-07-24 17:06:34 来源:灵鹏教育
在古代建筑中,没有任何一种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和联系。
【答案解析】
4.1.答案: D
与微型、完美和富于诗意的希腊城邦相比,罗马帝国是冷静、实际和充满着扩张性的。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,罗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,它的建筑风格也随着领土的无边蔓延而远播。罗马人后来并吞了已经衰落了的希腊。罗马人不仅迷恋希腊的雕塑和绘画,也对它的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,在那个“全面希(腊)化”的时代,他们把希腊的柱子和匠师迁移到了罗马。但是希腊建筑的细腻优美情调显然不符合罗马人的口味,罗马不需要像希腊人那样,诗意地展示它的优美。罗马是君权至上的大帝国,需要足以表现帝国的强大和气魄的建筑,漫步在罗马遗址巨大的柱列间,人们会觉得自己像蚂蚁一样弱小,诗人爱伦坡的诗句“光荣属于希腊,伟大属于罗马”,正是一语道破了这两大建筑风格的真谛。
罗马大斗兽场在艺术成就上被谈论最多的是它的外形。我们知道,希腊建筑是建立在单纯的梁与柱关系的系统之上,希腊人创造了柱式,帕台农神庙就是完美的体现。到了罗马人这里,他们更注重运用拱券,使罗马建筑可以产生复杂的跨度和开敞的室内空间。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艺术家的创造,那么罗马更类似于工程师的构想。
我们注意到,这座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,在它的表面,罗马人巧妙地“贴”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,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,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。如果你用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来辨认,就可以看出原来罗马人是如此精通希腊柱式的语言内涵。他们把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,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。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,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。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,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,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。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,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。
在大斗兽场的外部造型上,罗马人为了实际的需要把希腊柱式进行了重新拼装,檐部变成了圆形斗兽场的装饰带。我们很容易想像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,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,--罗马的工程师借助希腊艺术家的作品,表达了他们追求美和文化素养的愿望。在罗马建筑中,希腊柱式一直被当作“形容词”来使用,因为安排得恰到好处,它们往往又好像具有“动词”的意义。更重要的,随着在大斗兽场形体上的希腊柱式组成的网格,展示了罗马建筑的“语法”。罗马建筑借助希腊的语言,表达了它的思想。
(选自《大地之灵·罗马大斗兽场》,有删改。)
4.1.下列对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差异和联系的表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A.在建筑呈现的气势与风格上,二者的追求是不同的
B.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相比,外形更加复杂多样,融入了更多技术成分
C.在追求建筑的美感与文化感上,二者的需求是一致的
D.古罗马建筑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实用性,批判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性
4.2.下面是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,请根据文意推断,对应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①柱顶较高,柱头完全被装饰化,如花篮端放,花细腻。
②柱身纤细,如有弹性,呈现一副窈窕有装饰的女性姿态,轻快生动。
③柱身粗壮、质朴、简洁,表现了石材的个性,显示了男性的刚劲和优美。
A.①多立克柱式 ②爱奥尼柱式 ③科林斯柱式
B.①科林斯柱式 ②爱奥尼柱式 ③多立克柱式
C.①多立克柱式 ②科林斯柱式 ③爱奥尼柱式
D.①爱奥尼柱式 ②科林斯柱式 ③多立克柱式
4.3.对希腊柱式“形容词”、“动词”、“语法”意义的依次解释,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A.支撑作用 结构作用 修饰作用
B.修饰作用 结构作用 支撑作用
C.修饰作用 支撑作用 结构作用
D.结构作用 支撑作用 修饰作用
4.4.根据本文内容,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A.古罗马人对古希腊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“全面希化”,并加以改造,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建筑风格
B.帕台农神庙是一座建立在柱梁关系的系统之上的完美建筑体,是体现诗意美的古希腊建筑的代表
C.爱伦坡的诗句表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风格,也表现了两国人民面对世界的不同心态与情调
D.古罗马大斗兽场融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的装饰性于一体,其建筑语言与建筑思想的完美结合堪称经典
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,因而也被称为“纸绢画”。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。
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,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。最初用生丝织造,质地比较粗疏;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,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、坚韧挺括、平整均匀的熟绢,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、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。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,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,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,很难画得精细入微。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,韩愈《桃源图》“生绡数幅垂中堂”中的“生绡”就是生绢。盛唐时期,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、质地平滑的熟绢,材料加工的进步,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。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,张僧繇、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。
五代绘画用绢极粗,质地如布。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,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,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“细密如纸”的院绢。宋徽宗《听琴图》用的应该就是院绢,质地细密,灰尘不易沾污,加之保存较好,千年后仍洁白如新。
绢有一定幅宽,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。从工艺角度而言,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,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,幅面太宽,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。从政治角度而言,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,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,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“钱帛兼行”的政策,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,还可用以偿付债务、俸禄等,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。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.2尺,约合现在的43.8厘米,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,但是由于尺寸变迁,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,最宽时约合65.93厘米。唐、五代基本以1.8尺为官方标准,约合55厘米;宋代以2尺(61.44厘米)为幅宽标准。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,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;若要创作大型画面,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,比如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和郭熙的《早春图》,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;范宽的《雪景寒林》和李唐的《万壑松风》,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。
5.1.下列哪项信息在第2段中没有体现?( )
A.绢的发展历史
B.熟绢的织造工艺
C.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
D.战国、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
5.2.作者引用韩愈诗歌,意在( )。
A.说明晚唐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材料
B.赞美唐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
C.介绍唐人以书画装饰厅堂的习俗
D.展示绢质改进对绘画风格的影响
5.3.作者提到《听琴图》,主要是因为这幅画( )。
A.知名度很高
B.所用载体质地精良
C.存世历史很悠久
D.艺术水平很高
5.4.关于绘画用绢,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( )。
A.唐代水墨画多画在熟绢上
B.宋人绘画兼用生绢和熟绢
C.熟绢上的绘画不可能早于初唐
D.绢质随时代发展而趋于细密
5.5.根据上文,《溪山行旅图》和《雪景寒林》的不同之处在于( )。
A.作者
B.时代
C.创作背景
D.绢面特征
【答案解析】
4.1.答案: D
解析: 从后两段可以看出,古罗马建筑比古希腊建筑更富有实用性,而不是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实用性,故选D。
4.2.答案: B
解析: 从第四段的3、4、5句推论可知,“多立克柱式”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;“爱奥尼柱式‘优雅;”科林斯柱式“仪态华贵,好像花环,与文意最符合的是B项。
4.3.答案: C
解析: 形容词一般在句子中起修饰作用,动词起支撑作用,语法起结构作用,再联系这些词语的上下文,可知正确答案为C。
4.4.答案: A
解析: 文章段级表明”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存在巨大的差异“,第二段讲述了,在全面希化的时代,希腊建筑的细腻优美情调显然不符合罗马人的口味,古罗马的建筑并没有”全面希化“。
5.1.答案: D
解析: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。定位第二段,A、B、C三项表述在本段中均有提及,同时也提到了战国、秦汉时期的丝织业,但是并未提及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概况,故正确答案为D。
5.2.答案: A
解析:此题为隐含主旨题。韩愈的诗歌出现在第二段后半部分。之前论述的是“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”,紧接着举韩愈诗歌的例子,通过诗歌内容来证明“晚唐使用生绢”这一观点。故正确答案为A。
5.3.答案: B
解析:此题为细节判断题。借助书名号,快速锁定位置,《听琴图》出现在第三段最后一句,说的是“《听琴图》用的应该就是院绢,质地细密......”,由此可知,提到《听琴图》,是因为其所用载体质地精良。故正确答案为B。
5.4.答案: C
解析: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。根据第二段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”可知A错误;根据第三段“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,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,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‘细密如纸’的院绢。”可知B选项说法没有依据;由文章第二段倒数第二句“盛唐时期,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、质地平滑的熟绢”可知C项符合文意;D选项的变化趋势,材料未曾表述。综上,正确答案为C。
5.5.答案: 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