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荐:不能让保障房成了摆设
发布时间:2018-07-22 16:42:26 来源:灵鹏教育
不能让保障房成了摆设
保障房本是民心工程,不能因为“保障”二字而降低标准,“可住”只是要求,让市民“安居”和“乐居”才是应有的水平。对现有的空置房,则应通过配套设施的改善和灵活的分配方式加以消化,比如说可以适当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。总之,让保障房避免成为昂贵的摆设,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据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,山东1.29万套,海南9000多套,广东1.15万套,云南2.3万套……近日多个省份审计结果暴露出保障房空置尴尬。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期盼早日实现“安居梦”,一边是大量保障房空置“遇冷”窘境。经过几年“高速”建设,保障房进入“产出”高峰,但一些地方保障房入住率低,“民心房”屡遭尴尬。
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,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批地批钱建设保障房。初时有些地方政府阳奉阴违,建房进度远远低于中央要求,以致国务院和住建部不得不三令五申催进度。鼓声阵阵,有的地方加快了新建速度,有的地方出钱购买已建成的房子作为保障房,总之按照中央的部署如期交出了答卷。然而吊诡的是,很多地方的保障房不但没能成为困难市民的住房保障,反倒成了任由风吹雨打的闲置物,这与建房的初衷大相径庭,也让很多人始料不及。
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反常之事,保障房空置有其必然性因素。各地居民之所以对新建的保障房态度冷淡,主要是因为这些房子普遍建在了离城远、配套设施不全的城市边缘。离城远,意味着出行不便,跋涉耗时不说,想挤上高峰时段的公交车也非易事。配套设施不全,意味着购物和办事不便,买菜、看病、去超市都得劳师远征。对于那些年龄大、腿脚不便的人来说,并非轻松的任务。
把保障房建在孤悬于主城区之外的荒僻之地上,看似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,实则华而不实、缺陷内藏。很多市民宁愿“蜗居”在市里,也不愿意来此“改善住房条件”。当然也有些居民住了进去,代价是咬牙忍受种种不便。除了市民居住体验不佳的问题之外,保障房规划选址考虑不周,还有可能带来区域间发展失衡的问题。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居住,可能造成该地区教育水平、就业水平低下,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。
保障房建设中出现的交通问题、配套问题、质量问题,本质上都与保障房规划者对民生问题冷淡轻忽,对民众欠缺服务意识有关系。如果他们从内心深处对此高度重视,把保障房当作头等大事来抓,就不会建成大片的中看不中用的房子。事实上他们只是在行政命令的催逼下虚应差事,只求在数量上达到要求。他们把好的地块变现,用以充实地方政府的腰包,而边远的地块则刚好用来交差,百姓能否得到实惠不在考虑之内。这就带来了最坏的结果:中低收入群体宁愿在市里忍受面积狭小和反复挪窝之苦,保障房建成之日就是空置之时。可这样的房子不是凭空而来的,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、建筑工人们一砖一瓦建成的,用不上就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。
保障房本是民心工程,不能因为“保障”二字而降低标准,“可住”只是要求,让市民“安居”和“乐居”才是应有的水平。住建部曾明确表示,保障房项目应采取配套建设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,选址尽可能安排在近期重点发展区域、产业集中区域和公共交通便利的区域。希望各地政府能够按照要求,在未来的保障房建设中割除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弊病。而对现有的空置房,则应通过配套设施的改善和灵活的分配方式加以消化,比如说可以适当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。总之,让保障房避免成为昂贵的摆设,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纵观古今,秦国因极力推行“商鞅变法”而使国力昌盛,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。而清政府闭关自守、摒弃改革创新,终致丧国辱权、泱害国民。故此,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,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。创新是民族的灵魂,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而至今日,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,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。据报道,双边贸易规模的30种商品中,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,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、技术密集型产业。
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。究其原因,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、创新能力不高、所需人才匮乏、体制不健全、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。观念是创新的源泉,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,又谈何发展?所需人才匮乏,创新主体力量薄弱,只能是捉襟见肘,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?创新能力低下、体制不够完善、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,又如何促进发展呢?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,落后就等于挨打。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,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?
首先,务必提高创新观念,在思想上有新突破。观念乃创新之本,失去创新的观念,如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。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,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,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。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,树立与时俱进的、科学的发展观念。加大社会宣传力度,营造一个“创新光荣”的社会氛围。
其次,务必创新先进技术,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。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提出:科学技术是生产力。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,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。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,发明创造新技术,开创新领域,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。
再次,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,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。创新需要有环境,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。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,如减免税收、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。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,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。建立健全法制法规,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。依法惩处侵犯个人、法人创新产权行为,行为严重者,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务必推行人才强国战略,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。坚持以人为本,重视人才的培养、任用。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,鼓励人才自由创新。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,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,提高创新能力。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、层次、广度、深度,创新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。
长城非一日之功,创新非片刻使然。政府要从打造“服务型政府”为出发点,导航创新方向,维护创新环境,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,为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