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
城市分站:
关于灵鹏
开设项目
湖北公务员 > 行测辅导 >

公务员考试行测辅导:详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

发布时间:2023-02-11 10:30:11   来源:灵鹏教育
       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,文史类常识也是经常考的,为了帮助大家详细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有深入的了解,今天灵鹏教育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详解。
 
  一、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
  1、西周至春秋:
       “公门有公,卿门有卿,贱有常辱,贵有常荣。”--《礼记》 西周至春秋的选管以世官制(世卿世禄)为标准,官员选拔实行“亲亲尊尊”路线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“拼爹游戏”,选官只看血统,血缘关系是其步入仕途的标准。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,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。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世卿世禄制。
  2、春秋战国时期:举荐和军功授爵制
  举荐以才能为主,主要分为自荐和他荐两种,如古代毛遂自荐、鲍叔牙举荐管仲去齐国为相;军功授爵主要以战功为依据,《汉书》曾记载“商君为发于秦,斩一首者爵一级,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管;斩二首者爵二级,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”就能体现出秦国推行的军功制,为当官开辟了一条新路径。
  3、汉代:察举制
  察举制的标准主要包括德行、学问、法令、谋略四个方面,也被称为“四科取士”(“一曰德行高妙、二曰学通行修、三曰明达法令、四曰刚毅多略”),经举荐,通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,授予官职。举荐人才的标准也有严格规定,凡是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荐,因而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。
  察举制的推行体现了国家重视品德才学,为两汉政权选拔培养了大批人才,但也存在官员举荐时任人唯亲、滋生腐败的现象,以至于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。
  4、魏晋南北朝:九品中正制
  东汉末年政治社会大混乱,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,察举制度难以施行,于是便有了以家世、道德、才能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,但在推行过程中逐步演化成以“家世”为标准的选拔,所以也出现了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的社会现象。
 
  二、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
  隋唐至两宋:科举制
  隋文帝: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
  隋炀帝:始设进士科,科举制正式形成
  唐太宗:增加了考试科目,以进士和明经为主
  武则天:扩大科举取士人数,首创武举和殿试
  唐玄宗:任用高官主持考试,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
  与隋唐相比,两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限制,扩大了选官制度的范围,也扩大了统治者的统治基础,如采用了:锁院制度、誊录制度和糊名法。此外宋朝考试科目也较多,主要考察四书五经、诗赋及策论内容。
 
  三、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
  1、元朝:官员的选拔大部分保留了蒙古的传统方式,恢复过科举考试,但是时断时续。元仁宗在皇庆1313年为提倡汉化运动,下召恢复科举。延祐二年相继在大都举行了会试和殿试,史称“延祐复科”。
  2、明清:科举考试主要以乡试、会试与殿试三级,主要考察四书五经内容。同时实行八股取士,强调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。每篇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出题、起股等部分组成,格式严格、内容空泛,严重束缚了学者的思想和才华。

       更多行测辅导资料,请关注灵鹏教育官方公众号领取!

相关文章

精彩专题推荐

首页

在线咨询

电话咨询